《古代村居种田手册》
《古代村居种田手册》小说免费阅读
四月十八,是姜母的六十大寿。
在当地,六十是个整寿,需要大操大办。
在这件事上,姜大郎夫妇倒也尽职尽责。
虽然姜大嫂在镇上开了器具店,可是,为了操办婆婆的寿宴,也提前三天回了村。
同为儿媳,湘云自然也不能当天就去,她和四郎一起,提前一天赶回了村里,跟着三位哥嫂一起操办。
四月的天气,草长莺飞,一片桃红柳绿。
四郎牵着湘云的手,两口子的心情,都是前所未有的好。
看见路边有一朵金黄色的野花,四郎就摘了下来,别在湘云头上:“湘云,我有一件事,要告诉你。”
“什么事?你说。”
“我昨天回来的晚,不是去朋友家喝酒了,而是去县城看榜了。”
“哦?”湘云停下了脚步:“考试结果如何?”
四郎一脸的波澜不惊:“你猜。”
湘云摇了摇头:“我猜不出,你就直接告诉我呗。”
四郎笑道:“我考了全县第三名!”
湘云听了,不由得又惊又喜,她嗔道:“那你怎么不跟我说啊?为什么昨晚不跟我说,憋到现在才跟我说?”
“我回来得晚,见你睡着了,就不忍心叫醒你。”
湘云嚷道:“这么好的事情,你怎么能忍得住?”
“不过是县试么,有什么大不了的?”四郎淡淡地说。
湘云笑道:“县试考了第三,那府试,院试也不会差,看来,你这个秀才是跑不了了。”
见四下无人,四郎亲了一下她的额头:“但愿一切如贤妻所愿。”
“相公,我也跟你说一件事,这件事,因为你昨天回来得晚,我也没来得及跟你说。”
四郎忙道:“什么事,你说。”
湘云缓缓道:“昨日,又有三家大户人家,从我们这里订了糕点,一共有十个大户人家订了,每家至少五十块,这样的话,我们一个月,可是挣至少十五两银子了。”
“而且,这些都是稳定的收入。”湘云又补充道。
四郎笑道:“我娘子,可真能干啊!”
“我夫君也不错,等你过了乡试,再考过了秋闱,我们的日子,就会像芝麻开花一样了!”
夫妻两越说越高兴,手拉手儿聊着家常,不知不觉,就到了杏花村姜老大家里。
推开院门,却见三个哥哥三个嫂嫂都在院子里忙活着,四个孩子满院子的疯跑玩耍。
姜大郎和姜二郎在清洗猪内脏,用杀猪刀割猪肉。姜三郎在水井边打水给两个哥哥送过去。
姜三嫂在水井边清洗蔬菜,姜大嫂在树底下捡花生米,姜二嫂在厨里和婆婆说着什么。
见四郎两口子来了,姜三嫂就笑道:“来得正好,四郎,快去杀鸡鸭,明儿准备了八桌人,光鸡鸭就得杀十几只,你媳妇就来跟我一起洗菜剥葱蒜吧。”
四郎和湘云答应了一声,挽起袖子就干了起来。
来了就是干活的,老娘的寿宴,自然要忙活的。
见湘云来了,姜大嫂就把板凳搬到了水井边,一边捡花生,一边道:“四弟妹,你店里糕点生意如何了啊?”
“也就那样吧,不好不坏!”湘云淡淡地说。
来姜家日子不短了,湘云已经知道了大嫂的脾气,她是不能容忍别人比他强的,尤其不能容忍妯娌比她过得好。
所以,在她面前,根本没有说实话的必要。
姜大嫂继续套问:“那,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银子啊?”
湘云道:“都花在开销上了,哪里还算得清楚呢,反正,没花多少钱。”
见她这样说,姜大嫂信以为真,她顿时一脸的笑意。
姜三嫂把情形看在眼里,就笑道:“大嫂,你开了器具店,想必挣了不少银子吧?”
“也没有多少,够吃饭罢了。”姜大嫂嘴上谦虚,眼神里却露出得意之色。
这时,院门外又有响动,湘云抬头一看,只见两个中年妇人,一个年轻少妇鱼贯而入。
姜大嫂忙道:“哎呦,大姐二姐,四妹,你们都来了?”
那年纪最大的妇人笑道:“娘的寿宴,我们姐妹几个,怎敢不来忙活一下。”
原来是三位姑奶奶!
湘云还是第一次见她们,只见大姑奶奶白白胖胖一团和气,二姑奶奶虽已到中年,却还能看出年轻时是个美人。而四姑奶奶则黑黑瘦瘦,样貌一般。
湘云暗想,真是一娘生九种,这三位姑姐,都远不及三姑姐的美貌。嗯,不知道三姑姐可会来参加她娘的寿宴。
三个姑姐一起来到湘云面前:“这位就是四弟妹吧,我还是头一回见呢!”
湘云忙站起来微笑问好,寒暄一通,便各自忙活去了。
到了第二天,姜母的六十大寿就正式开始了。
姜大郎家的院子里,摆了八张大圆桌,都坐满了人,真可谓是宾客如云。
姜家在杏花村繁衍已超过五代,光是本家的亲戚,都有好几十户,何况姜母还有几个女儿,几个大小姑子,以及娘家众多兄弟姐妹,还有四个儿媳妇的娘家人。
所以,整个寿宴热闹之极。
湘云和几个嫂子忙着在厨房里切菜配菜,几乎没有机会到院子里去跟人说话。
这一天,只忙得晕头转向。午饭也只是在灶台前就着热汤吃了半碗饭,宾客走后,她又忙着清洗碗碟餐具,一直到夕阳西下,一切才收拾停当。
此刻,人客早已走光,只余下姜母七个子女。
这个时候,就是子女们给老娘献上寿礼的时刻。
先是姜大郎夫妇跪在地上,给姜母磕了个头。
姜大嫂从怀里取出一根银簪子:“婆婆,这是媳妇的一点心意,望婆婆不要嫌弃。”
姜母微笑着收下了。
姜二郎夫妇磕头后,姜二嫂从袖子奉上了一包茶叶:“婆婆,这是你儿子专门去滁州城里买的六安红茶。”
“二郎有心了,知道我最爱喝茶。”姜母缓缓道。
湘云想,农家一般不喝茶,姜二郎却能跑到滁州城里给母亲买茶叶,这确实比老大两口子孝顺了。
姜三郎夫妇磕头后,姜三嫂取出一只银手镯:“婆婆,大嫂给您打的簪子,我就给您添只银手镯吧。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