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一人称》
《第十一人称》小说免费阅读
幽深晦暗的走廊,走很久才能到尽头。感应灯超级迟钝,要有很大动静才会亮起来。一楼是货仓,由于楼层低,四周密密麻麻的房子挡住光线,平时也没人办公,光亮全靠感应灯支撑,除了上下班,多数时间都是朦朦胧胧黑着的一大块地儿。
电梯在一楼东侧,每天早上尹天蓝都会走过这么一片走廊,静悄悄的,像是鬼魅,任由灯光透不进心里,就像自己也是这片阴冷而潮湿的角落滋生出来的毒蘑菇。
走廊两边是文化墙,由两百多张各式各样的笑脸拼凑成占大半面墙的数字“1980”,每一张都是大家出去采访时拍摄的合影,这个图案寓意着秀水电视台成立于1980年。
照片中大多数人已经离开这里。有些是老照片,经过翻修重印,仍然抵不过岁月的支离侵蚀,泛着土旧的浅黄色。照片上没有足够的光,只有肆意的笑容,长时间盯着看的话,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瘆人感觉。
电梯里总有股烟味,不是淡淡的烟草香,是那种很呛人的焦油和尼古丁的味道,像是很劣质的那种香烟。不知道为什么,她独独对这种味道敏感。
一共七层楼,二楼以上都是阳光充足的光明“圣地”,晴天里时常可以晒到夕阳,楼里时常会出没着手拿假发的主持人和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或摄像,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。
这便是秀水电视台,尹天蓝正在实习的地方。
从进门开始,任何举动都已经在监控中。《温情》和负责新闻栏目的《第一时间》在六楼,三楼是总办公室和宣传组,二楼是摄像组和技术组,七楼是包装中心和信号塔,五楼是台长办公室,四楼是少儿频道、教育频道、经济频道几个子频道和直播间。
沿路的墙上安装了位置明显的音响,单曲循环着悠扬激昂的台歌——《秀水,我们的青山绿水》。
想拿个锤子把进门的那个破音响砸了,一天到晚的噪死人,孙广楠曾经这么说过。
声势再响动作再大都掩盖不了传统新闻媒体正在慢慢凋敝的现实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新事物层出不穷,新媒体触手可及,传统电视报纸都受到一定冲击。但过度的娱乐化也让新媒体存在失实的情况,可好声音和正能量一直都需要存在,地方官媒靠国家支持吊着半口气。
办公室里静悄悄的,只有手指飞快活跃在键盘间的敲击声和鼠标“咔哒”声,大家各自盯着屏幕,忙着自己的事情,偶尔有人听到办公室门开了,抬眼看看,就接着忙活。
八点半,成功踩点,肖言的位置上又是空空的。
陈梦婷注意到尹天蓝,又确认了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:“你怎么跟你的老师一样,都迷迷糊糊的,一个天天踩点,一个天天迟到。”
从尹天蓝家到秀水电视台要转一趟公交,首先是1路车坐到晴天幼儿园,尹天蓝有时候会透过幼儿园的窗子去看苏向南好久,毕竟坐下一趟3路车的人不多,所以发车也没那么勤快,有时候要等上大半个小时才来。
尽管走起来也就是十几分钟,但尹天蓝更热衷于挤公交,试图在熙攘的人群里感受这个城市的烟火气,下车以后还不慌不忙地在楼前花园里赏花,也因此经常踩点。
3路车来慢了能怪谁?花太美这又能怪谁?尹天蓝想了想,或许下次可以说一句:“没办法啊,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再次踩了点。”
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,决定权还是在上天手里,那些自命不凡想要逆天改命的人结局大多都没落得好下场。
没有解释,也没有狡辩,只是坐下来收看昨天的《第一时间》栏目,陈梦婷说话一向口直心快,尹天蓝知道,她其实没有恶意,或许就是善意地提醒一下自己来早点。
《第一时间》是秀水台主打的电视新闻栏目,时长半小时,在每晚的七点半准时播出。每天早上刚来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,尹天蓝都会收看昨天的节目,看看组里不同人的写作和剪辑风格,学习借鉴一下。
一刻钟后,肖言拖着个黑色的双肩背包,气喘吁吁地趴到自己座位上。
正是开始工作的时间,才酝酿出来的文字被开门声惊扰到,大家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向“肇事者”,目光随他匆忙的脚步落到座位上。
钱主任跟在他身后,推门而入,推了推眼镜,眼神犀利,戏谑道:“这个月第几回了?一次五十,我们肖老板有钱啊。”
主任叫钱晓娜,是个二孩妈妈,身兼总编辑和总制片,负责审稿和推送每天要播出的新闻,丈夫是技术组的元辉,两个人可以说是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。
“领导,要不你向上面申请一下,我想办个包月套餐。”肖言早就习以为常,索性回怼。
钱主任摇摇头,笑着并不说话。身在这群孩子们中,互侃是日常,或许融入到他们之中,显得自己心态也年轻了些。
渐渐地,办公室的大家陆陆续续地出去了,肖言敲了敲尹天蓝的桌子,轻轻说道:“你来这么久都没有下乡吧?今天你和我一起下乡。”
秀水区下设瓷县、郭岭北、芦坞、蒲云台四个街道,李家湾、前川两个镇和辛冬河、东泗两个乡。秀水电视台位于瓷县,去瓷县以外的地方都叫下乡。
尹天蓝的实习生活倒也波澜不起,无非是某天肖言去这里或那里,带上她或不带上。
包括尹志强在内的很多家长都会觉得,要有始有终,学了什么专业就该从事什么行业,把所学发挥到最大作用。
就像老一辈的爱情那样,爱一个人就要终老,相伴一生。
可万一要是当初瞎了眼呢?上错花轿嫁错郎罢了,误终身。
官方新闻媒体门槛高,学历和政治觉悟要求很高,尹志强走后门,才勉强把尹天蓝弄进秀水电视台,当实习生。
“哦,好。今天干吗?”
时间,地点,事件,除了这些其他的多半情况下都是未知,甚至有些要素都是残缺的,即便是资深的老记者,也要去现场才能了解情况。
“我们今天负责的是秀水区的一个非遗,你准备一下哈,九点出发。”
非遗,即非物质文化遗产,能带上“遗产”字眼的东西,现实中它们大部分都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。
秀水区今年申报了十一个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包括传统文艺和传统技法两个方面。传统技法包括鱼丸、木雕、糖画、篾艺、打金、草编、油纸伞、儿湖糕、烧瓷9个,传统文艺则包括东泗谣和舞狮2个。
肖言和尹天蓝今天要去拜访的是一个根雕艺人。
“好。”尹天蓝答了一个字,语气淡淡的,不惊也不喜。
遇见不同的人,目睹不同的事,参与各种意外,是作为一个记者最起码的际遇。
九点钟,车子准时出发,是台里的公车。对于这次拍摄,肖言不是很有把握,还特地带了一名摄像帮手文浩,文浩是一个资深老记者,工作已经十年有余。
今天大家要去的是芦坞,它是秀水区最偏远的一个街道。车子一路向北,在颠簸中摇摇晃晃,山间小路还没有铺上柏油,都是泥巴路,还有些深坑积下昨天的雨水,碾压时有水花飞溅到玻璃上。
司机成师傅一脸可惜:“搞鬼,肖言啊,你们回去要帮我洗车。”
“哦,好。”肖言也不抬头,似是漫不经心地答了句。
一路坎坎坷坷,成师傅把车开得飞快,生怕大家迟到。
成师傅热情开朗,刚开始时,偶有偶无地跟车里人聊两句,只有文浩偶尔答应,肖言压根没时间说话,尹天蓝不认识他,也不掺合他们的聊天,气氛很尴尬。
最终,因为太闷,他打开音乐广播。
音响里播放着炸裂的摇滚,肖言靠着车座,一言不发,全神贯注地捧着手机,处理各种消息,偶尔抬起头来,看看安静得如空气般的尹天蓝是不是睡着了。
尹天蓝表面上风平浪静,胃里却翻涌着惊涛骇浪,根本没有半点想睡觉的意思。
第一次下乡,加上司机车技彪悍,道路坑坑洼洼,尹天蓝头晕得要命,她看看肖言,他正在手机聊天的界面,仿佛连耳朵上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